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,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,流行广,病情危急,病死率高,危害极大。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,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,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。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(HFRS)。在病原体未解决前,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(EHF);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(KHF);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(HNN);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,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。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。
传播途径
①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飞扬在空气中,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;
②直接接触带病毒鼠的新鲜排泄物,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侵入体内而感染;
③吃了带病毒鼠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;
④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人血引起感染。无论男女老少都容易被感染,但是青壮年发病的较多。
临床表现
出血热临床表现错综复杂。典型病例具有三大特征:发热、出血和肾脏损害。病程依次分五期:发热期、低血压(休克)期、少尿期、多尿期和恢复期。一定要在发热期识别病情,及时得到正确治疗,以免贻误。
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主要症状是:起病急,发冷,高热,体温常达39~40℃,最高可达42℃,持续3~7天;患者常极度疲乏,剧烈头疼,腰痛,眼眶痛,称为“三痛”,同时还有全身疼痛;不思饮食,恶心,呕吐,腹疼及腹泻;失眠,烦躁不安,说胡话,或者昏睡;还可表现为颜面、结膜、颈部及上胸部明显充血、发红,眼球结膜和眼睑水肿,像喝醉酒一样,称“酒醉貌”。发病后2~3天,软腭、眼球结膜等粘膜及腋下、胸部、背部、上肢等部位出现出血点,如呈现搔抓样、条痕样,则更典型。严重者可出现大片瘀斑甚至鼻出血、咯血、呕血,也可出现黑色柏油样大便等。
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进入低血压期,病人可出现血压降低,部分病人可发生休克,一般在发病后4~6天。这期间病人可出现四肢发凉、口唇苍白及青紫、脉细弱、出汗多、烦躁、气急等休克症状,出血现象加重。
低血压休克期后期进入少尿期,这时可出现高血压,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尿量急剧减少,甚至一天无尿,同时有厌食、恶心、呕吐等消化道症状,可发生酸中毒及尿毒症。流行性出血热各期在病情严重时,可因休克、大出血、尿毒症或水电解质紊乱引起死亡。治疗措施在流行区如有病人出现高烧和上述的“三痛”、“酒醉貌”及粘膜、皮肤出血倾向时,要立即请医生诊治,并应及早让病人休息,尽量避免搬运。患者发高烧时,切忌滥用解热药,以防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。该病病情变化快,治疗措施复杂,通医院治疗。青霉素和我国合成的盐酸甲唑醇治疗有效。
治疗原则
抓好“三早一就”(早发现、早休息、早治疗,就近治疗)措施及发热期治疗。通过综合性抢救治疗措施,预防/控制低血压休克、肾功能衰竭、大出血(三关),做好抢救治疗中的护理工作。
(一)发热期治疗:原则为抗病毒,抗渗出和抗出血。
(二)低血压(休克)期治疗:以积极补充血容量为主,同时针对微循环障碍,酸中毒,心功能不全等,进行相应的治疗。力争血压尽快回升,于4小时达到稳定。
(三)少尿期治疗:尿量在ml/日以下为少尿。为便于早期治疗,可以平均每小时尿量30ml为少尿,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,稳定体内环境,促进肾功能恢复,防止合并症。
(四)多尿期治疗:少尿期后,若每日尿量增至~ml,为少尿期向多尿期移行阶段,补液量可为尿量的三分之二(欠量补液),以免延长多尿期。要维持出入量及电解质平衡,补液以口服为主,食欲不佳者可静脉补液。
(五)恢复期治疗:注意休息,加强营养和增加活动量,防止感冒等其他传染病的侵袭。
预防措施
必须充分发动群众,采取以灭鼠、杀虫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。
①急性期患者传染性大,应隔离至急性症状消失为止。
②接触病人的人应戴口罩,口罩应每天换洗和消毒。如皮肤、粘膜被患者的血、尿或口腔分泌物污染,应立刻用消毒酒精擦拭消毒。被病人血、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物品也应及时消毒。
③灭鼠。
④禁止养猫。猫能将野鼠的出血热病毒传播给人。
⑤灭螨、防螨。(1)一般有螨类活动的泥地,用1%~2%敌敌畏喷洒,也可将40%乐果乳剂或5%马拉硫磷乳剂配成l%溶液喷洒地面。(2)铺草用1%~2%敌敌畏溶液喷洒,晒干后用;病人用过的铺草要焚烧。(3)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。
⑥加强个人防护,在疫区作业时,应穿戴防护衣裤,防止皮肤破损。不要在草堆上坐卧、休息。
⑦野外住宿时,应选择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,搭“介”字型工棚,周围挖防鼠沟。避免睡地铺。
防鼠、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。做好食品、环境、个人卫生,必要时可用出血热疫苗预防注射。
来源: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