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艾灸中,为了取得更好的艾灸效果,我们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,如葱、姜、蒜、附子、盐等。之所以要选用这些材料,是因为这些材料具有一些特殊的功效,配以艾灸能够起到更好的治病祛痛的效果。
隔葱灸隔葱灸是一种古老的艾灸方法,较早的记载见于明代。隔葱灸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威力,是因为葱白味辛、性温,是一剂解表药。《本草经疏》中说:“葱,辛能发散,能解肌,能通上下阳气,故外来怫郁诸证,悉皆主之。”葱白可疏肝通络,宣通上下阳气,发汗解表。主治感冒风寒、阴寒腹痛、大小便不通、痢疾、疮痈肿痛、虫积腹痛等病症。从古籍中来看,隔葱灸的方法有三种,分别是隔葱白灸、隔葱泥灸、隔葱盐灸。关于隔葱泥灸,《玉机微义》中记载:治疝病“用葱白泥一握置脐中,上置艾灼”。关于隔葱盐灸,《普济方》中记载:“治产后小便不通……用盐于产妇脐中填满,可于脐平。却用葱白剥去粗皮,十余根作一束,切作一指厚,按盐上,用大艾炷满葱饼子大小,以火灸之,觉热气直入腹内,即时便通。”隔葱白灸怎样操作呢?你可以取一束葱白,大概10根,切成1~1.5cm的葱段,然后将葱段放在穴位上,再在葱段上放艾炷(用手搓成圆锥形的艾条)进行艾灸。一般来说,需要施灸7~10炷。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,7~10日为一疗程。用隔葱灸治疗腹部术后腹胀和产后癃闭非常有效,前者取天枢、上巨虚两穴,后者取神阙,一般每次须灸7~10炷。每日或隔日1次,7~10日为一疗程,两个疗程就能见到很好的效果,如需巩固,还可以施灸一个疗程。隔葱泥灸怎么操作呢?你可以取葱白若干,剥去老皮,再把葱白捣成泥,平摊在穴位上,约0.3~0.5cm厚,直径2~3cm,然后在上面放艾炷进行艾灸。施灸至穴位处有烫感即为一炷,每次灸5~7炷。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,7~10日为一疗程。为什么要把葱白捣成泥呢?这个问题我经常被患者问道,其实之所以要把葱白捣成葱泥,为的是让葱的药性在艾火的作用下更好地释放出来,随着艾灸的温阳之气直达病灶,从而有效地治疗疾病。一般来说,隔葱泥灸适用于比较严重的病症,如重度风寒感冒、严重便秘、疮痈肿痛、虫积腹痛等,而对于一般性的病症,用隔葱灸即可达到治愈的目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采用隔葱灸时,葱泥越烂越好。因为越烂的葱泥,药性更容易释放出来。至于葱饼的厚度宜根据部位和病症来定,如果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,葱饼可厚些;如果是急性或疼痛性的病症,葱饼可薄一些。另外,在施灸过程中,要注意避免灼伤皮肤。
隔附子灸隔附子灸作为最常见的一种隔物灸法,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《千金翼方》,其记载:“削附子令如棋子厚、正着肿上,以少唾湿附子,艾灸附子,令热彻以诸痈肿牢坚。”意思是,把附子削成棋子的厚度,放在肿块处,再将附子用唾液打湿,然后艾灸附子,产生的热量可以使肿块、毒疮消肿。隔附子灸之所以有那么显著的疗效,与附子本身的中药成分的分不开的。传统中医学认为附子属温里药,被称为“回阳救逆第一品”,它有超强的补火助阳功效,能驱散风寒邪气,治愈因受凉受寒而产生的病症。关于隔附子灸的主治功效,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:主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,除寒湿,治手足折伤,拘挛、膝痛不能行走。现代中医认为,附子还能治疗肢冷脉微,阳痿,宫冷,心腹冷痛,虚寒吐泻,阴寒水肿,寒湿痹痛等病症。在运用隔附子灸时,古人多选用成熟的附子,并且常用酽酢(指味汁浓厚的醋)或童便浸泡,然后再施以艾灸。比如,唐代王焘所著的《外台秘要》中记载:治疗耳聋时,取八角附子二枚,用酽酢渍之两夜,使其表皮润泽,然后削一头纳耳中,灸十四炷,这样可以打通耳中的气,使人恢复听力。隔附子灸也有两种灸法,一种隔附子片灸,另一种灸法是隔附子饼灸。这两种灸法本质上没有不同,不同的只是药力的强弱,隔附子片灸操作简单,一般针对病症较轻的疾病,隔附子饼灸操作繁琐,需要将附子打磨成粉末,再制作成薄薄的附子饼,但它一般针对病症较重的疾病,因为被磨碎的附子可以更好发挥其药性,在灸火的作用下,更好地抵达病灶,消除病痛。那么,这两种灸法具有怎么操作呢?如果是隔附子片灸,你可以取熟附子用水浸透,再将其切成0.3~0.5cm厚的附子片,中间用针刺几道孔,放于穴区,在上面放置艾炷施灸。施灸时,若发现附子片被艾炷烧焦,应及时更换附子片。一般一次施灸5~10炷。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,7~10日为一疗程。如果是隔附子饼灸,你可以取适量的附子,将其切细研末,以黄酒调和作饼,饼的厚度在0.1~0.3cm,用针将饼刺几道孔,放在穴位上,再把艾炷放在上面进行施灸。如果附子饼被艾炷烧焦,可以更换后再灸,以穴区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要注意的是,在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,临床上有人施灸之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昏乏力。在施灸过程中,当你感到灸饼灼烫时,可以把附子饼拿起来,以防灼伤皮肤。另外,如果你属过敏性体质或处于孕期,不宜使用隔附子饼灸。
隔盐灸很多人认为食盐只是用来炒菜的,其实食盐还有很多功效。例如,早晨用淡盐水洗眼,可治疗结膜炎和沙眼等。在洗澡时加入盐水,可以治疗皮肤病;头痛时,可以用盐擦擦舌头,喝点盐开水,这样能减轻头痛;脱牙流血时,含一口盐水,可以立即止血;反胃和消化不良时,可以喝点盐水,有助于缓解不良症状……由此可见,盐是一剂良药。传统中医认为,盐具有清热、凉血、解毒的作用,还具有深层清洁、杀菌排毒、舒经活血、收敛皮脂腺的作用。中医名著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记载,盐能“调和脏腑、消宿物、令人壮健”。因此,古人很早就将盐应用于艾灸中,于是便有了隔盐灸。如今,隔盐灸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隔物灸之一。关于隔盐灸的最早记录是《肘后备急方》,它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,再上面置大艾炷施灸,以治疗霍乱(急性腹泻疾病)等急症。后来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有记载:“霍乱转筋,欲死气绝,腹有暖气者,以盐填脐中,灸盐上七炷,即苏。”在现代中医上,隔盐灸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改进,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。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,可以用于治疗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,如痢疾、淋病、脱症等。因为隔盐灸具有回阳救逆、温中散寒的作用,对亡阳脱证,四肢厥冷,急性腹痛、吐泻等症有很好的疗效。在隔盐灸时,要让患者仰卧,暴露脐部,再取适量的纯净干燥的细白盐,可炒至温热,放入脐中,填平肚脐眼。如果患者的肚脐处凹陷不明显,可以先把肚脐周围打湿,再填入食盐。如果需要隔其他药物施灸,一般先填入其他药物(药膏或药末),再放盐。然后把艾炷放在盐上施灸,当患者稍感皮肤烫热时,即可更换艾炷,直至穴区皮肤出现红晕为宜。
获取最新
执业医师考试大纲
医师历年真题,一键下载,